负隅顽抗什么意思
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成语,它的意思是:在险要的地势上顽强抵抗,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压力时,坚守阵地,不肯屈服,负隅顽抗的人或团体通常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意志力,他们宁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或目标。
这个成语源于《左传》中的一则故事,公元前632年,楚国大夫申包胥奉命出使秦国,请求秦国出兵援救被楚国侵略的兄弟国家郑国,秦国国王嬴稷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,认为这是楚国的内政,与秦国无关,面对这种困境,申包胥没有放弃,而是在秦国的边境地区筑起了一座城墙,表示即使秦国不提供援助,他也会坚守阵地,直至楚国得到解救,后来,楚国果然派兵来支援申包胥,成功击败了秦军,这个故事就是“负隅顽抗”的典故来源。
在中国历史上,有很多著名的负隅顽抗的例子,如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**队等,这些例子都表现了人们在面对强敌和压迫时,勇敢地坚守信念和阵地,最终取得胜利的精神。
“负隅顽抗”是一个形容坚定不移、顽强抵抗的成语,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,勇往直前,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。